如需配套的《自考视频课》,您可进入👉自考课程页👈查询科目、购买。

第六章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教学目标
本章重点: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法治思维,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治思维的基本内涵以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意义、目标和基本要求。
本章难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意义、目标和基本要求。

知识结构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治思维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含义及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三)法治思维的内涵、意义及培养途径
第二节 依法治国的目标与原则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二)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三)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二)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三)提高司法公信力
(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五)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六)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课本内容及重要知识点
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马克思

宪法就是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列宁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治思维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含义及重要意义
1.法治
即“法的统治”,它是以民主为前提,以严格的依法办事为核心,以确保权力正当运行为重点的社会管理机制,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标志。

2.法治理念的含义
法治理念,即理性化的法治观念,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之中,引导人们进行法治实践的相关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思想认识的总称,也是一种有关通过法律制约权力和保障权利的理性化的法律意识。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含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法治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本质要求、价值追求、重要使命、根本保证等基本问题的集中概括和系统认识。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为指导,以新中国民主法治实践为基础,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的合理因素,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4.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提出,标志着党和政府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了更为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对执政规律、治国方略有了更为深刻而成熟的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提出,既是我国实行法治的必要步骤,也是我国法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提出,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地走上法治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人类法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5.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1)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从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执法为民
执法为民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实践的出发点,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反映,从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3)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4)服务大局。
服务大局是对法治事业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正确定位,是实现党和国家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5)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例题:

  根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 )。(单选题)
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公平正义    D.服务大局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参见教材P129-131。

例题:

  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 )。(单选题)
A.依法治国    B.改革创新
C.公平正义    D.与时俱进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参见教材P129-131。

6.依法治国的含义。
依法治国,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7.执法为民的基本含义
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等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活动,都必须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为人民群众有效地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自主地从事各种正当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合理地追求生存和生活状态的改善,提供法律上的支持与保护。

8.在社会主义法治的具体活动中,执法为民理念的实际践行,有哪几个方面的要求。
(1)执法为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执法为民,就是要把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精神,贯彻和体现在具体的法治实践中。以人为本是执法为民的理性依据,执法为民是以人为本在法治实践中的实践形态。
(2)执法为民必须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的改善是人民群众最主要、最直接的愿望,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活动中,应当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法律的特殊社会功能,推动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状态的实际改善。
(3)执法为民必须倡导和注重理性文明执法
理性文明执法不仅是社会主义法治所应有的重要特性,更是人民群众对于执法活动的强烈要求。理性文明执法,既关系到执法的实际效果,也关系到法治的权威,还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
(4)执法为民必须做到便民利民
便民利民是我们党和政府优良作风和传统在法治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便民利民,就是要在不损害实质性法律利益和不违反法定程序的前提下,尽可能为人民群众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提供各种便利,减少当事人参与相关社会活动的成本,使人民群众更充分地享受法定权利,更便捷地履行法定义务,更有效地实施和参与各种具有法律意义的社会活动。

9.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项法治实践中,努力贯彻公平正义原则,严格守持公平正义底线,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品质;
另一方面,通过在法治领域对公平正义的坚守,向全社会倡导公平正义价值和精神,为全社会树立公平正义的示范,推动公平正义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实现。

10.公平正义必须坚持的原则。
(1)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现代法治的基本要求,是衡量法治公平正义的主要标尺,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最朴素的理解,因此,实现公平正义,必须首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2)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在法律实施中,失去以客观事实作为根据,公平正义就无从谈起,偏离对法律的正确适用,也不会有真正的公平正义。把握好事实和法律这两个基点,保持事实与法律的相互对应,就能够使公平正义在法律实施中得到基本体现。
(3)坚持不偏不倚、不枉不纵、秉公执法原则
这一原则是公平正义在法治具体实践层面上的直接体现,也是最容易感知的公平正义的现实形态。秉公执法要求执法者保持正确的立场,忠实地当好法律的“看门人”;要求执法者把握好法律适用的尺度,做到宽严适当,张弛有度;要求执法者清正廉洁,执法过程公开透明。

11.公平正义需要正确处理的关系。
首先,正确处理法理与情理的关系
社会主义法治公平正义的实现,必须注重法理与情理的相互统一。正确处理法理与情理的关系,要求在执法和司法过程中,既要遵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也要参考其他社会规范,尤其是为社会所广泛接受的公序良俗、乡规民约;要求妥善、恰当地解决法治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局部性、个别性的“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的问题;要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适时制定、修改、废止有关法律、法规,最大可能地消除法理与情理的矛盾。
其次,正确处理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关系
实体与程序是法治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法治的公正也分别通过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两个方面得以具体体现。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具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实体公正是程序公正的内在目标,也是程序公正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另一方面,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外部形式,是实体公正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保障。正确处理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关系,就是要在正确认识两者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合理均衡,做到实体与程序并重,重实体轻程序或重程序轻实体的做法,都将背离公平正义的要求。

最后,正确处理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法律是全社会平等适用的普遍性社会规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体现这种普遍性,并保证法治的统一与尊严。但是,我国地域间、城乡间、阶层间、群体间发展很不平衡,社会成员所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差异较大。在法律制定、执行和适用中,对特殊地域及特殊群体有必要区别化对待,以防止在形式公正下掩盖的实质不公。坚持特别法与普通法相结合,针对特殊对象实行区别性对待,也是社会主义法治追求实质公平正义的必要举措。
12.我国目前的大局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非常重要)

13.服务大局的核心内容:
(1)社会主义法治的各项事业都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大政方针而展开;
(2)社会主义法治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以及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3)社会主义法治的各种具体实践活动都必须充分考虑和高度重视对社会发展和社会运行全局的影响。

14.在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活动中,如何做到服务大局?
(1)必须坚持在法治实践活动中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既是大局的直接体现,也是识别大局的主要依据。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与我国法律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要结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确定法律制定和实施的重点,理解法律条文的现实含义,增强法律条文的实用性和适应性。在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完备、不明确或不够具体的情况下,还要充分发挥政策对于法律的补充作用。
(2)必须高度重视法治实践活动的社会效果
法治实践活动的社会效果,是检验法治为大局服务具体成效的主要依据。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必须高度重视法治实践活动的社会效果,在法律制定、法律实施和法律监督等环节,坚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
(3)必须注重和强调各地方、各部门以及各机构的协调与配合
社会主义法治服务大局的理念,既包含法治事业对于社会发展全局的服从与配合,也要求各地方、各部门及各机构在法治实践活动中互相协调、彼此配合。要从制度和机制层面上消除影响协调与配合的各种障碍。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特征表现为:
(1)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一致;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3)人民群众意志与党的意志相统一;
(4)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发展。

三、法治思维的内涵、意义及培养途径
16.法治思维的内涵
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仰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17.法治思维的核心是权利义务观念。

18.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意义
(1)培养法治思维,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是由各级领导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所决定的
领导干部法治观念如何,能不能坚持依法办事,对全社会具有重要示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法治理念,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以上率下,才能形成良好的法治风尚,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形成依法办事、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2)培养法治思维,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和人民法治意识的提高,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直接决定着能否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直接决定着领导工作的有效性,也直接决定着能否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培养法治思维,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是社会现实提出的迫切需要
当前,一些执法者,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不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水平不高。有的特权思想严重,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甚至知法犯法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社会现实问题的存在,都说明培养法治思维,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19.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
(1)牢固树立法治信仰
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化对法治的认识,怀有对法治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尊崇。要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
(2)加强法治学习培训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把法治教育纳入各级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帮助广大干部切实提高法治思维水平和能力。
(3)高度重视法治实践
法治思维的养成特别是法治能力的提高,关键靠实践。各级领导干部要在领导和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躬身实践,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依法办事。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节 依法治国的目标与原则

20.我国宪法第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宪法确认的治国基本方略
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依法治国的意义、目标、原则等内容做了具体的阐释。

例题: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单选题)
A.依人治国    B.依法治国
C.以德治国    D.以礼治国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注意“人治”、“法治”、“德治”的区别。参见教材P129、133。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2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1)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党和政府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和政府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2)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3)依法治国事关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和国家长治久安
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这些问题,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22.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具体而言(具体目标),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实现四个目标。
(1)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依法治国,首先要有法可依。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但要看到,法律体系形成后,还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法律规范不协调、不好用的问题。继续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包括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仍然是当前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2)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目前,法律实施还存在诸多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有些地方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破坏法治问题还很严重。法律的有效实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必须建立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使法治具有最坚实的支撑力量。

(3)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无论是执政权、立法权、执法权还是司法权,都具有权力的天然属性,那就是,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建立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健全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确保宪法法律得以有效实施的责任机制,真正做到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4)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建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第二,加强法治专门队伍和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加强机构建设和经费保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和物质条件
第三,改革和完善不符合法治规律、不利于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完备的制度保障

第四,努力推动形成依法办事、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氛围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行为惩戒机制,使遵法信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此外(第五),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党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党治党、执政兴国。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目前,党内法规的系统性、整体性和与国家法律的协调性不够,亟待推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一手抓科学制定,一手抓坚决执行,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体系。

三、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24.要实现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注意题目的组合)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25.要实现依法治国总目标,为什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依法治国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做到“三统一”和“四善于”。
三统一。(依法治国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做到“三统一”)
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

四善于。(依法治国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做到“四善于”)
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例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国的最根本的保证是( )。
A.党的领导      B.人民政协
C.人民当家作主    D.人民代表大会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人民当家作主是依法治国的目的,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最根本的保证。参见教材P135。

26.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27.要实现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要做到几个方面。
(1)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2)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3)必须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

28.要实现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应该从以下三个层面去理解。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2)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3)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

29.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30.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第三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3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任务或要求。
(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3)提高司法公信力
(4)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6)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例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 )(单选题)
A.从严治党    B.人民当家作主
C.依法治国    D.宪法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含义。参见教材P136。

3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总的要求。
(1)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2)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3)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33.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具体措施。
(1)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査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
(2)完善立法体制
完善立法机制,要求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第二,健全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第三,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法规、规章制定程序,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第四,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

(3)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健全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推进立法精细化。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起草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制度,增加人大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人数,更多发挥人大代表参与起草和修改法律作用。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4)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等重点领域、重点问题的立法。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健全公民权利救济渠道和方式。

二、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34.法治政府特征: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
35.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措施。
(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做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推进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
(2)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重大行政决策需要经过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等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对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做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严格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3)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合理配置执法力量。具体做法有:推进综合执法,减少执法队伍类型;完善行政执法管理,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制度,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无缝对接。
(4)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等执法行为。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幅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惩治执法腐败现象。

(5)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是强化对行政权力制约的重点。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健全问责方式和程序。
(6)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文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要求和程序予以公布。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

三、提高司法公信力
36.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37.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具体措施。
(1)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对干预司法机关办案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造成冤假错案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完善司法体制,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改革司法机关人财物管理体制,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

(3)推进严格司法
  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健全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符合实体公正、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加强和规范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明确各类司法人员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确保案件处理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
(4)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
  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公民陪审权利,扩大参审范围,完善随机抽选方式,提高人民陪审制度公信度。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执法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结果和生效法律文书,杜绝暗箱操作。

(5)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申请权、申诉权的制度保障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完善对限制人身自由司法措施和侦査手段的司法监督,加强对刑讯逼供和非法取证的源头预防,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切实解决执行难的问题,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落实终审和诉讼终结制度,实行诉访分离,保障当事人依法行使申诉权利。
(6)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完善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重点监督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立案、羁押、扣押冻结财物、起诉等环节的执法活动。司法机关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规范媒体对案件的报道,防止舆论影响司法公正。坚决破除各种潜规则,绝不允许法外开恩,绝不允许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衙门作风、霸道作风,坚决反对和惩治粗暴执法、野蛮执法行为。

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38.如何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具体措施)。
(1)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2)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帮教特殊人群、预防违法犯罪的机制和制度化渠道。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法律帮助。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统筹城乡、区域法律服务资源,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
(4)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五、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39.如何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具体措施)。
(1)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持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法律至上,加强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建设。把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畅通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干部和人才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部门具备条件的干部和人才交流渠道。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2)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构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等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提高律师队伍业务素质,完善执业保障机制。加强律师事务所管理,发挥律师协会自律作用,规范律师执业行为,监督律师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强化准入、退出管理,严格执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发展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队伍。推动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
建立激励法律服务人才跨区域流动机制,逐步解决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法律服务资源不足和高端人才匮乏问题。

(3)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科研机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健全政法部门和法学院校、法学研究机构人员双向交流机制,实施高校和法治工作部门人员互聘计划,建设高素质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专兼职教师队伍。

六、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40.如何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具体措施)。
(1)坚持依法执政
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2)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党章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全党必须一体严格遵行。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加大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和解释力度,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3)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
(4)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的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要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建设,强化基层法治队伍,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改善基层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推进法治干部下基层活动。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包括三节:第一节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治思维,第二节讲依法治国的意义、目标与原则,第三节讲从六个方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宏观把握,形成知识体系。

如需配套的《自考视频课》,您可进入👉自考课程页👈查询科目、购买。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发表评论。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