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配套的《自考视频课》,您可进入👉自考课程页👈查询科目、购买。

第四章 加强道德理论学习


在这个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

——康 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司马光

教学目标
本章重点: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道德的基本知识;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社会主义道德是当今时代的先进道德;了解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本章难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知识结构
第一节 道德及其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及其本质
(二)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传统美德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重点
(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课本内容及重要知识点
第一节 道德及其发展

1.道德含义
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一、道德的起源及其本质
2.历史上不科学的道德起源观
(1)道德起源于“天”的意志、“神”的启示或“上帝”的意志。(客观唯心主义和宗教唯心主义)
(2)道德起源于人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主观唯心主义)
(3)道德起源于人性中的情感、欲望。(旧唯物主义)
(4)人类的道德是动物的合群感和社会本能的简单延续和复杂化的“自然起源论”。
3.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的道德的起源是什么? 道德起源的三个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道德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
其一,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其二,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其三,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例题: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 )。(单选题)
A.起源于人性中的情感、欲望
B.起源于人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
C.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D.起源于“天”的意志、“神”的启示或“上帝”的意志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参见教材P81。

4.道德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本质,认为道德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并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
5.社会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
(2)社会经济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必然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而具有阶级性
(4)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6.道德对现实生活的调节方式区别于政治、法律等其他意识形态的规范体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道德不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这种特殊性表现为道德是以能动的方式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道德对现实生活的调节方式区别于政治、法律等其他意识形态的规范体系,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道德对社会行为的调节是非强制性的。
其二,道德规范具有相对稳定性
其三,道德调整的社会关系范围具有广泛性

二、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7.道德的功能有哪些?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态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和能力。道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调节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评价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调节功能和认识功能。
8.什么是道德的调节功能和认识功能?
调节功能是道德最主要的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和能力。
认识功能也是道德的主要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和能力。

例题:

  道德可以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这说明道德具有( )。(单选题)
A.认识功能   B.导向功能
C.辩护功能   D.调节功能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和能力。参见教材P83。

9.道德的社会作用?
(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任何道德,都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论证产生它的经济基础的合理性和正义性;同时,通过善恶评价造成相应的社会舆论,去谴责、否定不利于和危害其经济基础的思想和行为,直接促成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发展。道德有助于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减少社会犯罪现象的发生。
(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居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道德对生产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的精神状态来实现。道德能有力地激励人的精神逐步完善,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往
道德按照一定的善恶标准,在社会范围内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指导人们“自律”,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与交往。
(5)道德能够保护或者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
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武器,各阶级的道德总是按照自己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发挥作用,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道德,是维护它们政治统治的精神武器;代表被统治阶级利益的道德,则表现了对这种统治的抗争,力图破坏这种政治统治。

三、道德的历史演变
10.道德发展经历的五种类型。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影响和制约道德的发展。
道德发展随着人类社会先后经历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而出现五种不同的历史类型。
11.道德的发展规律。
道德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进步;道德有其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道德追求是一个曲折前进的历史过程。
第二节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传统美德
12.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防止两种错误观点。
虚无论是对传统道德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无视传统美德的存在和作用,甚至主张“全盘西化”。复古论是对传统道德不做辨析地全盘肯定,将其糟粕也加以美化或刻意拔高,主张以传统道德代替现时代的社会主义道德。
13.在对待中华民族传统道德问题上的正确态度。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盘否定、全部抛弃,也不能全盘肯定、全部接受。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内容中,有传统美德,也有消极、落后的陈旧道德,应该加以区分,要与现实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4.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包含于传统道德之中,但不等于传统道德。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15.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要内容。
(1)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
(2)勤奋劳动,追求自由解放。
(3)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
(4)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
(5)励志自强,崇尚精神境界。
(6)德性修养,重视躬行慎独。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还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廉洁奉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宽厚待人、见义勇为、孝敬父母、尊师敬业等。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熟悉一下,注意选择题)

(1)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
中华民族历来有一种为了国家、社会或民族的整体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和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已提出“夙夜在公”,认为日夜为公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西汉初年的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强调国家、民族利益,强调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是对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为人民、为整体献身精神的传承。
这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形成的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的集体主义精神。它表现在公私观上,“公义胜私欲”,公而忘私,是公的最高表现;在义利观上,“义以为上” “舍生取义”,达到了“义”的最高境界;在生死观上,“死而不朽”“死而不亡”,体现了人生的最大价值。它是我国传统美德的精髓,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深入人心,代代相传。我们的先人前辈常常为了国家、社会或民族的整体利益,舍小家顾大家,不惜牺牲自己,真正做到了“苟利社稷,不顾其身”。他们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业绩,为中华民族从不屈服于外来侵略,几千年历尽沧桑,永远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了积极作用。

(2)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
中华民族既勤劳勇敢、崇尚和平,又酷爱自由、勇于斗争,对丑恶势力无比憎恨,对美好事物无限向往和追求。这种普及最广、传播最久的民族美德,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劳则善心生,养德养身咸在焉;逸则妄念生,丧德丧身咸在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赞颂勤劳,视勤劳为修身、持家、治国的法宝;反对懒惰,斥懒惰为丧身败家的恶习。
我国各族人民勤奋劳作,艰苦奋斗,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我们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上,有过无数次奴隶暴动和农民起义,反抗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这种反抗暴虐的精神,是中华民族酷爱自由精神的集中体现,象征着中华民族不甘心受黑暗、腐朽反动势力的残暴统治而奋起抗争的英勇气概,象征着中华民族有着追求自由和解放的传统。

(3)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
中华民族历来强调求真的目标和务实的态度,敬重诚实与守信。“真”是真理,是假的对立面,是人类诚实美德的体现。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无不尊重真理,把求索真理作为自己毕生的使命。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天祥《言志》中的“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万古”,李大钊《真理之权威》中的“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等,就是我们民族漫长求索真理道路上的声声箴言。求真必然表现为务实。务实就是务须讲究实际,务必不事浮华。务实的目的是为了求真。
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告诫,表达了人们应该抱有诚实、踏实、务实的态度。范仲淹的“务实去华,育德之方”,程颢、程颐的“欲当大任,须是笃实”等都强调了务实的重要。古今圣贤都力主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并把诚实守信视为立政之本、立人之本、进德修业之本。先辈前人更是在立身处世方面身体力行,在诚实不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恪守信用、信守诺言等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典范。这使得对诚信美德的理解和实践,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传承。如今,中国共产党人把实事求是提高到思想路线的高度,把诚实守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4)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中包括了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乐群”即乐于合群,“贵和”即贵在和谐。合群是和谐的条件,和谐是合群的目的。乐群贵和的道德规范和人际和谐的目标追求以中国传统伦理的“仁爱”思想为其理论基础,主张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爱护人、同情人,讲求谦敬礼让,倡导团结友爱,强调社会和谐,追求与自然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古代先贤主张“仁者爱人”,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要以己度人,推己及人,即在与人相处时,自己不愿意别人施加于自己的一切事情,自己应当自觉地不要施加于别人;自己愿意达成的事情,也要允许和帮助别人达成。

先哲们并认为“不学礼,无以立”“礼之用,和为贵”,推崇礼让谦恭,重视与人为善、以礼待人的社会作用,倡导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古人还根据“和为贵”的主张,提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讲究团结互助、和睦相处,以造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社会秩序等。这些“能群”“善群”“乐群”“利群”的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仁爱、乐群贵和、爱好和平、追求和谐的传统美德。乐群贵和、追求人际和谐是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的重要表现,是中华民族处理血缘、地缘、业缘等各种人际关系以达到群体团结统一、民族和睦稳定与和谐的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始终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发展和平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基础,是当代中国正确处理各种关系、调解各种矛盾、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大力弘扬的美德。

(5)励志自强,崇尚精神境界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崇尚精神境界,立志高远,以及为实践其志、实现其志而坚定不移、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很讲志气的民族。认为人贵有志,人最重要的是立定志向。“人无志,非人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而人志有各向,应该“志当存高远”。人立志的方向不应在美衣美食,而应在于追求高远之志。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先秦的左丘明提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宋代张载有称为“横渠四句”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立高远之志,需矢志不移,自强不息,以“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决心,坚持不懈地努力。正如《易经》所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也是这样。正是这种为了实现崇高理想与宏伟目标、为了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而形成的坚定不移的意志力与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为改变不合理的现实上下求索,顽强拼搏。历代英雄豪杰、志士仁人,为了民族生存、国家独立、人民幸福而抛头颅洒热血,成就了一番可歌可泣的伟大事业。

(6)德性修养,重视躬行慎独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人的道德修养,重视塑造理想人格,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道德,把德性修养作为立身、立国之道。中国自古就有修身、养性之说,并构建了一套系统的道德修养理论,倡导立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心环节是修身。宋代的程颐第一次将“修身”和“养性”合起来,正式提出了“修养”的概念。古代先贤还提出了一系列道德修养的方法,强调人要通过各种修养方法,优化气质,淘冶性情,塑造理想人格。提倡由学而进、学思并重、注重反省内求、奉行积善成德、重视躬行践履,人们应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等。
古代先贤不仅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而且非常重视道德实践,主张行胜于言,强调慎言力行、躬行践履。先贤还特别重视建立在坚定道德信念之上的修养的自觉性,即人们所说的“慎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极为推崇和践履“慎独”精神,非常重视“反求诸己”,修身养性,认为躬行慎独是人实现道德修养的手段,是道德修养的基础。

例题:

  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提出“夙夜在公”,西汉的贾谊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的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代的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 )。(单选题)
A.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的内容
B.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的内容
C.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的内容
D.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的内容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以上体现的是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美德。参见教材P87。

第三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现实要求
16.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现实要求?
第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第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第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17.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当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上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当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反映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为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服务。
(2)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优势的发挥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的积极作用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市场经济的结合。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并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优势,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提供了道德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个人承担社会责任与社会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相统一,要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要坚持把道德教育目标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着力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不断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的新要求,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有力的道义支持。
(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保证和促进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保证和促进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市场经济奉行的是物质利益和等价交换原则,对人们的道德观念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18.为什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1)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联系
道德的内容主要存在于人们的道德意识中,表现于人们的言行上;法律是国家意志的统一体现,有严密的逻辑体系,且不论是成文法还是判例法都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道德和法律又相互渗透,有内容上的部分重合。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道德是法律的基础,道德为制定法律提供根据,又导向更高层次的要求。

(2)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社会规范体系中,道德与法律是两种不同属性的行为规范,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但道德和法律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秩序、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和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道德主要靠人民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来维护,法律要靠国家强制力来推行。道德调节的广泛性,使之能渗透到法律不作为的范围。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服务。
(3)社会主义德治和社会主义法治二者结合,相得益彰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道德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制度前提,同时又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可靠保障。社会主义德治既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支柱,又是重要补充。只有把法治和德治二者结合起来,使“依法治国”不断完善,使“以德治国”深入人心,才能使人们不失去正确的目标并有正确的行为规范。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重点
19.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重点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20.为什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道德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并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经济建设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谋取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消除了导致社会对立的制度根源,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可见,“为人民服务”是我国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要求,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相一致。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表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幸福,其本质要求是为人民服务。
因此,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精神支持。
(3)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一方面有先进性要求,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全社会加强社会主义道德的宣传教育,朝向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境界;另一方面也有广泛性要求,要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为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各阶层所普遍接受,达到团结和引导亿万人民积极向上、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例题: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单选题)
A.集体主义
B.诚实守信
C.明荣辨耻
D.为人民服务
 『正确答案』D

21.为什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思想,就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经济前提。
第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共产党为执政党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政体,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政治前提。
第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文化前提。

2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及其基本内涵。
(1)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集体主义要求把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放在首位。因为它体现着全体人民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是集体所有成员共同利益的统一。同时每个人的正当利益又都是集体利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现实生活中,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辅相成。
(2)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在实际生活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难免发生矛盾,甚至可能发生激烈冲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或冲突时,要坚持集体利益髙于个人利益,即个人以大局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必要时,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
(3)强调重视、保障、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和自觉创造精神
促进和保障个人正当利益,使个人的才能、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应有之义。集体主义还要求发扬融入集体合力的丰富个性和自觉创造精神。

23.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的三个层次?
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一心为公。这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应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
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这是已经具有较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们能够达到的道德目标。
三是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这是对我国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1)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成事之基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是否具备诚实守信的品质,关系到一生的前途和发展。因此,增强诚信意识,坚持诚实守信做人,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最终获得成功。
(2)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竞争经济,也是一种契约经济、信用经济。保证契约双方忠实履行自己的义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关键。
(3)诚实守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对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消除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的社会公害,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5.荣辱的含义。
“荣”和“辱”是两个相对立的道德基本范畴。“荣”,即光荣、荣誉,是指社会对个人履行社会义务之后所给予的褒扬与赞许,以及个人产生的自我肯定性心理体验。“辱”,即耻辱,是指社会对个人不履行社会义务所给予的贬斥与谴责,以及个人所产生的自我否定性心理体验。
“荣”和“辱”的范畴基本上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指向:其一是来自于社会上的评价;其二是思想和行为主体自身的主观感受,亦即对社会褒贬评价的心理体验。

26.荣辱观的含义。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重要体现,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通俗地说,荣辱观就是怎样看待荣与辱,以做怎样的事为光荣,以做怎样的事为耻辱。荣辱观是道德观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27.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含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对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

28.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
(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6)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8)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2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道德本质要求的反映,它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抓住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核心问题,从法律、操守和信念的高度,提出了我们时代判断是非、荣辱的价值标准,是衡量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
(2)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承性、现实针对性和历史指引性
社会主义荣辱观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价值取向、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
(3)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道德的鲜明指向,引领风尚
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涵,为全体社会成员科学规定了应具备的是非观念、善恶分野和美丑界限,是社会成员进德修业的基本要求和为人处世的精神指南,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思想道德基础。

30.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这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热爱祖国是首要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热爱祖国不仅表现为一种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一种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因此,“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就是要树立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要化爱国之情为报国之行,立足现实,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富强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的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坚决抵制和反对危害祖国的思想和行为。
(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群众史观是我们服务人民的哲学依据。在我国历史上,“民为贵”的思想源远流长。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以决议的形式肯定了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服务人民是一种崇高品德和精神境界,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向导。“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就是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情系人民、关爱人民、扶危济困、助人为乐,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最高要求,通过各种形式尽力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以危害人民、危害社会的思想和行为为耻,坚决抵制和反对违背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思想和行为。

(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科学技术始终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进步的革命力量。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科学史上的众多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和惊叹!完备准确的天象记录,世界一流的数学成果,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饮誉世界的四大发明—— 无不彰显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而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弘扬科学精神。“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就是要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确立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投身科学实践;坚决抵制和反对封建迷信、愚昧落后和形形色色的伪科学、反科学行为。
(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自身,也创造着人类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美好的精神生活。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劳动、勤勉敬业的传统美德,以热爱劳动、勤奋劳动、尊重劳动、保护劳动为光荣;以少奉献、多索取,甚至不奉献、只索取为耻辱,坚决抵制和反对一切敷衍懒惰、贪图安逸、轻视和厌恶劳动的思想和行为。

(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团结互助是维系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几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之中,是中华民族繁衍不息、强盛统一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国家统一、民族强盛的重要条件,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就是大力倡导和弘扬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努力践行与人为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美德;坚决抵制和反对一切损害他人、损公肥私、假公济私、危害社会的思想和行为。
(6)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诚实守信既是为人处世的根本,也是成就事业的根本。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中国,诚实守信是全体公民都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社会主义义利观坚持和倡导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义利并举、见利思义、以义导利,这也是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观。“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就是要坚持诚信为本的做人处世原则,在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都自觉做到坚守气节和操守、恪守诚信、信守诺言、见利思义;坚决抵制和反对弄虚作假、背信弃义、唯利是图、不讲信誉等思想和行为。

(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遵纪守法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道德的要求。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在现代社会,国家唯有依法治国,依法办事,引领全民守法,才能达到民主富强的目的;公民只有自觉遵纪守法,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社会也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就是必须确立法律意识,自觉地维护法律和纪律的权威,严格依照法律和纪律办事;坚决抵制和反对一切无视法纪、违法违纪的思想和行为。

       (8)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艰苦奋斗,是一种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不畏艰难困苦、顽强拼搏进取、甘于吃苦耐劳的斗志和在生活消费中自奉节俭、珍惜劳动成果的精神和作风。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也是个人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骄奢淫逸是腐蚀心灵、瓦解斗志、浪费资源、败家祸国之恶行。“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就是深刻认识艰苦奋斗不仅是优良传统,而且也是一种时代精神,始终保持一种不畏艰险、锐意进取、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和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俭朴素、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坚决抵制和反对骄傲自满、不思进取、贪污腐化、贪图享乐、奢侈浪费等思想和行为。

31.怎样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1)重视荣辱,树立荣辱意识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知荣知耻,树立起强烈的荣辱意识。荣辱意识即人的荣辱之心。荣辱之心人应有之。爱荣誉而知羞耻,是人的社会性本质的表现之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认识到人成其为人,应对荣辱之心有特定的要求。
(2)明荣辨耻,掌握科学内涵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基本内容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我们当今社会应当提倡和赞扬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
(3)趋荣避耻,贵在践行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贵在践行,要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践行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中心环节。

例题:

  在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有重视荣辱的思想观念。下列古语中,表达了这种重视荣辱观念的是( )。(单选题)
A.“宁可毁人,不可毁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D.“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A选项认为荣辱问题事关人格问题,符合题意。

本章小结
本章包括三节,第一节道德及其发展,主要讲述:道德的起源及其本质、道德的功能和作用、道德的历史发展。第二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要讲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第三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主要讲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核心、原则和重点,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发表评论。x
()
x